原标题: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提升健康中国行动 稳步提升健康城市综合指数 中国网财经4月7日讯(记者 段思琦)今年4月7日是爱国第73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主题确定为“我们的卫生稳步地球,我们的运动健康”。中国网财经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中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健康建设健康城市做法和成效举行的中国综合指数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是行动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世界卫生日中国主题定为“健康家园,城市健康中国”,推进提升旨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爱国卫生运动的爱国优良传统,营造爱祖国、卫生稳步讲卫生、运动树文明、健康健康重健康的中国综合指数浓厚文化氛围。 今年爱国卫生月将采取怎样的行动重点行动?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去年,全国爱卫会、中央文明委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联合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去年和今年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主题都确定为“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目的是将有关工作真正落实,推动群众文明健康习惯的养成,助力疫情防控。 今年爱国卫生月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深化科普活动,让文明健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活动,让低碳环保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三是持续共建活动,让绿色家园环境更加整洁亮丽。 四是,要求各地组织开展纪念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主题活动,发扬优良传统、讲好爱卫故事,今年4月组织全国性的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 “爱卫月核心就是群众动员,做的其实就是群众身边的小事,提升的却是健康这个大事。” 毛群安如是说,“一直以来,群众都在广泛的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比如我们日常开展的家居环境的清洁、生活垃圾的分类、生活小区的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维护。再比如疫情发生后,公众用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之中,大家能够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就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在群众动员方面做更多工作,比如利用好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和社区网格、居民健康管理小组等发挥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加强群众动员,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更好地融入到广大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当前我国健康城市工作建设的状况如何?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健康城市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国爱卫会全面启动了健康城镇建设工作,毛群安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近些年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一是不断地健全政策体系。全国爱卫会先后印发健康企业、学校、社区等健康细胞和健康乡镇、健康县区建设的规范,打造了健康中国、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健康细胞这样一套全链条的建设体系,把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城市县区一步步的落实落细。目前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是积极探索适宜的模式。提出“6+X”的建设模式,“6”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制定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开展建设效果评价。“X”是指要推进特色建设,鼓励各个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来探索适合本地的一些建设模式,比如苏州市从党委政府健康优先的制度安排,相关部门健康促进的职责履行,卫生行业健康管理的有效供给,以及市民百姓健康主责的共建共享这四个维度推动“健康苏州”建设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形成了自上而下提升健康意识,自下而上汇聚健康细胞的建设模式,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的建设路径。马鞍山市系以微城管、微细胞、微志愿“三微”行动为抓手,发动市民全方位的参与健康治理。 三是融合推动相关工作。为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选择15个城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创新模式试点工作。将健康城市建设与妇幼健康促进、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探索条块结合、防治结合、群体个人结合的服务模式。同时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推动开展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加强健康影响的各类风险隐患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印发健康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的开展评价工作,推出一批健康城市建设的样板城市,以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工作开展。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各地健康城市的综合指数和分指数稳步提升,人群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中位数达到79.40岁,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下降,达到或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快发展、显成效的重要时期。 毛群安坦言,但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难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各项指标的进展也不平衡,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领域,一些指标的进展相对好一些,而健康社会以及健康文化领域从指标之间的比较来看相对薄弱,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立医院在健康素养促进方面有哪些实践和创新?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文铭表示,首先健康素养促进,里面一个很核心的就是健康知识和健康常识的普及,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播。 首先坚持科学引领、学术引领。协和医院为做好健康促进工作,成立医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和科普专家库,特别是在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发布以后,协和在科普支持力度、专家参与热度上均有显著提高。 二是坚持专业引领。2017年“协和医生说”微信公众号上线,上线后获得广大群众的关注,在公众号每年推出一百多篇的健康知识来提供健康指导。特别是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的时候推出了“百年协和健康科普月”活动,活动获得了2亿人次的观看,起到了良好健康引领作用。我们还致力于专业的健康科普活动,比如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全国疑难罕见病的诊治网,我们在全国办了多场活动,医务人员达到10多万的情况,同时覆盖了80多种罕见病种。另外风湿免疫科做了“解码狼疮”活动,这样的线上科普活动有300多万人次关注到。 三是坚持需求引领。把健康科普传播和患者需求结合在一起,我们成立了十多个患友俱乐部,比如我们的医学营养科给肥胖病人开出的减肥处方,在家里就可以进行减肥方面的科普知识的传播以及改善他们的健康行为,实际也是让近十万的胖友“脱胖”。另外乳腺癌的“粉红花园”,除了给乳腺癌的患者治病以外,我们组织医患联动的科普行为,帮助更多的乳腺癌病人认识这种疾病,摆脱肿瘤的困扰。同时还有眼科的微信群,是患友的微信群,医务人员也参与到微信群,为病友以及社会上百姓提供更多的眼科方面的支持。新冠疫情期间,协和医院开通了线上健康咨询热线,通过发热咨询、营养咨询,生活方式指导,使得几十万群众受益。 海淀区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表示,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海淀区一直坚持“以创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在全市率先实现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卫生街道三级创建全覆盖。同时全面发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非公经济组织建立爱国卫生组织,截至目前,海淀区各级各类爱国卫生组织共22357家。 此外,海淀区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设置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组,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动员开展“周末卫生日”活动,以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菜市场、老旧小区、筒子楼简易楼的环境整治为重点,引导市民践行卫生健康公约,落实疫情防控各种措施。 截至目前开展30次周末卫生日活动,发动动员14余万人次参与,共清理卫生死角3.7万处,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紧密结合,为全面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现阶段巩固疫情防控成效、强化预防优先、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有着重大的意义。 |